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1期

方法研究与探讨
不同城市规模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预测方法研究
周雪梅, 杨熙宇, 杨晓光
2012, 30(1): 1-4,1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1
摘要:
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影响因素,并根据国内外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选取主要影响因素和不同规模的国内外典型城市,运用统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规模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模型.最后以中山市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建立了适用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预测模型,并给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建议值.
普通公路车速分布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孙祥龙, 陆建, 戴越
2012, 30(1): 5-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2
摘要:
选取代表集中趋势的平均车速、15%位车速、85%位车速,代表离散程度的速度标准差作为车速分布特性的参数.结合4条普通公路速度调查结果,对道路因素、车辆因素、交通流因素与速度分布特性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统计数据图形的变化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速度分布特性的影响.
降雪条件下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研究
刘力力, 翁剑成, 荣建
2012, 30(1): 10-1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3
摘要:
以北京市交通流固定检测器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正常天气条件和降雪条件下北京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的差异,定量描述了降雪对北京市快速路流量和平均运行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雪条件下,快速路流量约下降约39%,速度降低10~20 km/h,来车时距普遍增加2~4 s,饱和流率下降约25%.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北京市不同降雪强度下快速路的流量和当量流量水平下平均速度的折减系数.
潮汐车道交通流特性与设置方案仿真研究
代磊磊, 顾金刚, 俞春俊, 邱红桐
2012, 30(1): 15-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4
摘要:
为缓解当前城市道路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日益加剧的问题,在阐述国内外潮汐车道应用现状基础上,针对北京市潮汐交通现象明显的立汤路和朝阳路,进行了高峰时段交通调查,分析了潮汐车道交通流特性,论证了设置潮汐车道的可行性.根据路段现状设施、交通流量和流向特征,提出了潮汐车道设置方案,并采用Vissim仿真方法,对潮汐车道设置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汐车道对提高路段主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和降低延误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次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影响不大.
基于时空图的交通状态转变时刻的判别方法研究
郭嘉, 许伦辉
2012, 30(1): 20-23,2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5
摘要:
针对交通状态转变时刻的判断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传统的交通状态研究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时空图在状态判别中的应用,并在利用前人提出的调整累积曲线方法进行了比较,证实了引入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对交通拥挤转变时刻的判定上的准确率,在交通流特性的研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协同决策机制下航空公司时隙分配优化决策
高强, 严俊, 朱金福
2012, 30(1): 24-2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6
摘要:
航空运输系统涉及空管、航空公司与机场三方面,但是目前解决不正常航班却单纯依靠空管.而这种方式无法达到减少旅客延误时间的目标.文中研究在协同决策机制下,航空公司根据航班旅客特性自由指派航班时隙的方法问题.建立了一种航班时隙指派模型,针对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启发式算法.通过实例证明了采用该方法可以减少旅客总延误时间,同时还说明了航空公司参与时隙分配决策的重要性.
城市快速路出入口交织流率和交织长度的仿真研究
周锐, 梁肖, 毛保华, 孙海瑞
2012, 30(1): 29-33,5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7
摘要:
城市快速路出入口是引发相关路段及其周围路网拥堵的主要原因.交织流率和交织长度是影响出入口处交通运行的重要因素,并采用仿真方法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具体案例的Vissim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总流量为4 900 veh/h,流率比由0.15增加到0.4时,交织段均车延误增加2倍,交织车速降低将近40%;交织长度选取160~180 m时,均车延误为1.3s,平均车速达到45.02 km/h,是快速路出入口交织长度的合理值.
基于交通仿真的低碳交通策略评价方法研究
赵慧, 姜恒, 吴楠
2012, 30(1): 34-3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8
摘要:
研究了交通领域低碳策略的分类,构建了不同层次交通仿真模型与低碳交通策略评价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交通仿真技术在低碳交通策略方案评价中的应用步骤.结合交通仿真模型输出数据特点、低碳策略评价的侧重点,选取碳排放量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作为低碳策略评价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秦皇岛2020年规划路网为分析对象,开展了不同出行方式比例下低碳类指标的对比分析研究,以说明基于交通仿真的低碳交通策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出行目的停车行为差异性分析
潘驰, 赵胜川, 姚荣涵
2012, 30(1): 39-42,5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09
摘要:
根据驾车者出行目的的不同,将其停车行为划分为通勤出行停车、非通勤出行停车和居民区停车.在对大连市中心城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以及居住区进行停车行为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种停车行为的停车需求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3种出行目的的停车行为的需求管理措施.
山区公路交通流随机干扰基本模型研究
郭小辉, 张文标, 章权, 温惠英
2012, 30(1): 43-4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0
摘要:
山区公路因而受线形、纵坡和路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事故率高于其他公路.随机干扰因素作为山区公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山区公路使用者的困扰,也是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常规交通流模型大多不太适用于山区公路,为了研究适用于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交通流随机干扰模型,分析研究了山区公路交通流随机干扰交通特性,利用交通流宏观分析的欧拉方程方法以及拉格朗日方程微观分析方法建立了山区公路交通流随机干扰基本模型.
基于Box-Cox Dogit模型的公共交通分担率预测
刘好德
2012, 30(1): 47-5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1
摘要:
通过分析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基于最大随机效用理论,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预测的非集计Box-Cox Dogit模型.针对模型的建立、参数标定以及计算过程进行了推导.最后结合杭州市的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公共交通分担率的预测实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
基于层次策略的路径规划算法对比研究
蔡文学, 郑烟武, 钟慧玲, 石永强, 赵娜, 周兴
2012, 30(1): 52-5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2
摘要:
为比较路径规划中基于层次策略的分层算法的计算效率和规划结果的合理性,选取基于预计算的分层算法和基于道路等级的分层分区算法这2类典型的分层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对2类算法基本原理的分析,并引入新分区算法和“虚拟边”等方法改进现有基于道路等级的分层分区算法以适应实际路网下的路径规划.选取广东省路网数据进行大规模测试,通过寻找“最短路”和“最快路”进行算法效率和路径规划结果的比较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基于道路等级的分层分区算法计算效率更高,规划结果更符合出行偏好.
初始条件对驾驶员逐日路径选择行为和网络交通流演化的影响
刘诗序, 关宏志, 严海
2012, 30(1): 58-6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3
摘要:
从查阅到的文献可以看到,在驾驶员逐日路径选择行为及网络交通流演化的研究中,均假定驾驶员第1天对路径的理解行程时间相同,也即初始条件中没有考虑驾驶员的个体差异性.首先,对初始条件和驾驶员逐日路径选择过程建模,在2条平行路径的简单路网中,运用Agent仿真方法模拟了不同初始条件下驾驶员逐日路径选择过程.结果表明:路网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与驾驶员对历史信息的依赖程度显著相关,而与第1天驾驶员对路径行程时间理解的相关差异性不显著;路网平衡和用户平衡的差别与两者均显著相关.虽然在不同情况下路网均能够达到近似的用户平衡状态,但是平衡时驾驶员对2条路径的理解行程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路网可达性的城市交通离散网络设计模型及算法
邓克涛
2012, 30(1): 63-6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4
摘要:
根据城市交通路网分区理论,把分成的子区看成一个节点,考虑所有节点的可达性,以此度量整个路网的可达性,设计了基于路网可达性最大为目标的城市交通离散网络设计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并给出一个简单的算例,算例表明,合理的添加路段,能使城市路网可达性达到最大.
西安市后轨道交通时代的自行车换乘规划研究
赵建有, 王鑫, 刘畅, 张桂梅
2012, 30(1): 68-70,7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5
摘要: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城市通过建立轨道交通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而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及换乘服务范围又成为后轨道交通时期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西安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为背景,针对西安市后轨道交通时代的自行车换乘进行研究,并对西安市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进行了初步规划.着力实现西安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交通的无缝衔接,以提高城市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方便性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
考虑展宽段的路段排队长度检测算法
杨雷, 吕鹏
2012, 30(1): 71-7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6
摘要:
为了实时估计路段车辆排队长度,利用铺设在路段上的检测器,提出了一种车辆排队估计方法,对车辆排队进行实时跟踪.该方法考虑了一般的道路拓扑结构,路段排队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排队阶段、排队蔓延阶段、排队上溯阶段和堵塞路段阶段,不同阶段的排队利用不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模型进行推算,通过实地调查验证,可以高效实时追踪路段排队的演化.
基于Legion的大型活动人流交通仿真——以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散场人流仿真为例
甘勇华, 陈先龙, 宋程, 林圣康
2012, 30(1): 76-8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7
摘要:
人流交通组织是大型活动交通组织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行人交通仿真为检验人流交通组织优劣的主要手段.以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散场行人交通仿真为例,借助Legion仿真软件建立仿真系统,运用OpenCV工具对大型活动行人步行特征参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亚运会开幕式散场行人交通运作状况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情况.
基于低碳理念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
徐笑梅, 常玉林, 李晋
2012, 30(1): 82-8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8
摘要:
为了满足低碳出行的要求,从优化线网的角度建立了基于低碳理念的公交线网双层优化模型.其中,上层模型是一个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短、能源消耗最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最少为目标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下层模型是一个改进的Logit路径选择客流分配模型.针对建立的模型,给出了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公交线网双层优化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并用算例说明了所建立模型与求解算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基于交通流量预测的高速公路收费道口运营策略研究
童玮
2012, 30(1): 86-8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19
摘要:
以宁沪高速公路南京主线收费站数据为样本,使用现代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收费道口交通流量,提出了基于交通流量预测的收费道口运营策略制定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交通安全
基于均值化主成分分析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孙健, 魏丽英
2012, 30(1): 90-93,9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0
摘要:
为对我国各地日趋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充分考虑了主成分自身存在指标差异性被忽略、因子载荷存在负值等影响,通过采用均值法处理数据、选取较少主成分等途径有效改进了主成分法.构造了可以综合反映交通安全状况的6项相对指标为主体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2009年东部省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数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采用传统主成分法和改进后的主成分法分别进行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通过聚类分析法对改进前后评价结果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工程的春运摩托车返乡潮现象的交通事故机理分析
陈富坚, 文捷
2012, 30(1): 94-9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1
摘要:
春运摩托车返乡潮是我国近几年出现的独特新现象,其交通事故频发的状况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针对此问题,采用交通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摩托车交通安全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模型图,以有关的文献报道和调查资料为基础,从人、车、路、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归纳分析了恶劣天气型、疲劳行车型、黑夜行车型、路况不熟型、路况不良型及骑车技能不佳型等6种类型摩托车交通事故的机理.最后分别给公路管理部门、交警部门及政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主动降低光照强度对暗适应及交通安全的影响
蔡光林, 谢培, 朱彤
2012, 30(1): 99-10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2
摘要:
为探索减轻驾驶员暗适应水平的方法,以不同速率主动降低光照强度,并测试光照强度突变为零后驾驶员辨识前方物体时间.建立室内实验环境;测量以不同速率提前降低光照强度的情况下,外界光照强度突变为零后驾驶员辨识前方物体的时间.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解析辨识时间与光照强度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前改变光照强度对辨识时间的影响,寻找最短辨识时间及其相应的光照强度变化率.实验数据显示,提前降低光照强度7.0 s以上与不降低相比,对驾驶员暗适应的作用显著且趋于稳定,驾驶员辨识前方物体时间最多可以减少61.91%.实验结果表明,提前改变光照强度对于短时间内缓解驾驶员暗适应现象有所帮助.
考虑学校和年级差异的精细化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研究
王丽, 王雪松, 杨东援
2012, 30(1): 103-11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3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山东省临沂市和滨州市4所小学927名不同年级小学生,利用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了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与行为特征.调查显示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问题平均答对率为84%,良好交通行为平均发生率近80%,小学生整体交通安全认知与行为情况良好.分析表明小学生不同年级在交通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很多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三年级是交通安全认知和行为的转折点;小学生可以划分为低年级(1~3年级)和高年级(4~6年级)2个阶段.研究发现不同学校在交通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很多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学校和年级差异的精细化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对策,即考虑学校的差异制定交通安全教育重点;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于交通安全知识教育,高年级学生注重交通行为的规范.
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
徐志华, 谭志荣
2012, 30(1): 111-11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4
摘要:
为更好地开展水上交通事故分析研究,提高我国水上交通安全水平,分别从船舶事故种类、时空分布等角度对2006~2010年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水上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事故种类分布特征、事故时空分布特征等.统计结果表明:触礁、搁浅、碰撞、自沉4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5.43%;5月和8月为事故高发期,1月和12月事故数量较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事故致因分析,并分别从船员、通航航行、船舶、管理几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改善对策.
交叉口左转与直行车辆动态碰撞风险估计模型
马国胜, 白玉, 朱彤
2012, 30(1): 116-118,12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5
摘要:
为改善交叉口安全状况,提高整个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水平,对交叉口碰撞类型之一的左转与直行车辆动态碰撞风险估计模型及警告阈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交叉口左转与直行车辆的运行过程并基于风险内涵,提出了左转与直行车辆的动态碰撞风险估计模型;运用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仿真输出的车辆运行数据计算碰撞风险估计值.仿真结果表明,根据碰撞风险估计值变化规律可以确定出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碰撞预警阈值.
系统研究
省域公路网治安卡口机动车缉查系统研究
方艾芬, 缪新顿
2012, 30(1): 119-12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6
摘要:
为提升公安机关对全省公路网在途机动车的监控能力,提出建立省域公路网机动车查缉布控系统,对系统的网络结构、功能结构、交换结构及核心服务模块等进行了设计,并从应用层面对应用模式及警务机制提出了工作建议.
内河搜救区域环境感知系统研究
徐志远, 赵恺, 何润添, 林报嘉
2012, 30(1): 124-12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7
摘要:
内河搜救区域环境感知系统的研究开发为全面获取救助水域气象水文信息,实现内河水上船舶交通事故的全天候应急和救助提供技术支撑.在分析内河搜救区域环境感知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三层框架,即信息采集层、信息解析层与信息显示层,设计了环境感知系统硬件的整体架构,包括气象水文信息的采集模块、信息传输模块、监测控制模块等.
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亓淑敏, 关可, 王少飞
2012, 30(1): 130-133,13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8
摘要:
快速公交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客运模式,以其工程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环境污染小、运输效率高等优点而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大连市快速公交示范线工程建设为背景,对快速公交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技术应用
枢纽容量分配下的空铁联运网络设计
杨年, 朱金福
2012, 30(1): 134-13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29
摘要:
针对枢纽机场运营能力短缺问题,提出了空铁联运网络设计对其国内容量进行重新分配.从机场的角度,以最大化旅客盈余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设计出不同枢纽容量分配及联运高铁线路长度约束下的最佳网络拓扑结构.实例分析表明,与现有高铁线路长度的60%进行联运可释放100万人·次的国内容量,且能达到目前的营运能力,证明以高铁替代或补充现有的支线航班对于释放枢纽机场国内容量是可行的.
基于IPA的可变信息标志发布内容改善研究
李锋, 朴範鎮, 文丙燮
2012, 30(1): 139-14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30
摘要:
可变信息标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公共交通信息服务手段,它发布的信息具有公众性.但目前大多数可变信息标志针对不同的用户和环境提供相同的信息,这反映了对交通信息用户的偏好及道路状况等不同的交通环境考虑得不够.为了能在不同的交通环境下提供相应的信息,使用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可变信息标志得到必要的交通信息,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驾驶员对VMS提供信息的偏好度,利用IPA分析了VMS发布内容,并由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
管制员工作负荷回归模型及应用
申晨, 韩松臣, 孙樊荣
2012, 30(1): 144-14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31
摘要:
根据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的特点,以时间为度量量化了管制员工作负荷,并分析了进离场飞行架次对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影响.以进离场飞行架次为自变量,管制员工作时间为因变量,首次采用神经网络建立管制员工作负荷非线性回归模型;针对BP算法的缺点,提出了改进的BP算法;最后应用回归模型,结合DORATASK方法实现了对昆明终端区空域的容量评估.
车道线识别中的自适应Canny边缘检测及改进研究
陈阳舟, 闫豪杰, 辛乐
2012, 30(1): 148-15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32
摘要:
针对Canny边缘检测阈值在车道线识别中不易选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Otsu算法实现自适应Canny边缘检测的方法.实验验证表明,其对远视野道路图像可以获得良好的边缘检测效果,而对近视野道路图像效果较差.进一步提出了目标区域补偿策略改进上述算法.结合Hough变换算法,实现了车道线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可以达到实时获取车道线的要求.
内河数字化航标系统设计及应用
陆敏, 张东华, 陈伟, 吴勇
2012, 30(1): 152-154,12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2.01.033
摘要:
由于内河运输的不断发展,使得对航标的数字化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内河航标数字化程度较低,不能够满足安全航行的要求.文中从软硬件2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内河数字化航标系统方案,并且通过对目前内河使用航标进行数字化改造来论证此方案,此外,还介绍了一种内河航标灯质识别算法.